原发性支气管肺病(以下简称肺病)是起源于呼吸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目前,针对肺病脑转移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化疗以及新兴的靶向、免疫等不断革新发展,受益患者越来越多。
但由于个体差异仍有大量患者治疗效果不满意,而中医对肺病脑转移的研究也未曾止步,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转移瘤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一、中医对脑转移瘤病因病机的认识
1.本虚,因虚而致实
《医宗必读·积聚》云:“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表明正气虚弱与脑瘤的发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壮人无积,虚则有之”。花宝金教授认为正气亏损是脑瘤的发病基础,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正气亏虚、阴阳失和,脑窍失于荣养,邪毒乘虚凝结脑中,结而为瘤。
周仲瑛教授认为肝肾亏虚为脑瘤的发病基础,肝阴不足则生风动邪,肾精亏虚则脑失所养、清阳之气失用,易受邪气侵袭,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和,而邪毒内生,阻格于脑中,引发瘤患。脾主运化,脾虚失运则津液不化,肾主水。
肾虚气化失职则水液停聚,脾肾亏虚则痰自内生,痰湿积聚是肺病脑转移发生的病理基础之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卫气不足、营阴虚耗,营虚卫弱、肾精亏虚则脑髓失养,虚处留邪,痰瘀病毒流注于脑,是肺病脑转移的主要病理过程。
2.标实,因实而致虚
《灵枢·百病始生》说:“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王冠民教授认为脑瘤多因痰湿聚于脑,气血、痰瘀阻滞,毒邪凝结而成,在此过程中,脑络阻痹日久,化热生风,耗阴伤津,致肝肾亏损。
陈玉超教授总结脑瘤的发生多由痰瘀痹阻脑窍,气机升降失常是其主要因素,浊阴不降,上扰清窍,清阳不升,脑失荣养;脑为清虚之府,不能容纳病邪,病毒内袭,加之猝伤外邪,内外失和,催化了脑瘤病理状态的形成。
风痰瘀血病毒积聚于脑致神机失常,神机失常则十二官危,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六经营卫气血紊乱,日久精气耗竭,正气愈虚。 因实致虚是肺病脑转移必然的病理结果。
综上所述,脑瘤的发生主因正气亏损,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津液输布失常,痰湿内生,气滞痰凝,血脉壅塞成瘀;肝肾亏虚,风动化火,脑部清阳失用,痰瘀、风火凝结于脑,又进一步损伤脏腑正气,日久而成痼疾。
脑瘤复杂多变,以上论述并不能完全阐明其病因病机,现代的生活环境污染、职业环境侵害、病毒消息以及治疗手段各异对脑瘤的发生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仍需对其病因病机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二、中医对肺病脑转移机制的研究
1.从“风”论肺病脑转移
陈立伟总结肺病发生脑转移的病机为肺虚风邪留恋,正气亏虚,外风侵扰,中经络,动内风,夹痰湿,入髓海,中脑络,积结成块。杨文笑等总结肺病脑转移病因病机与“风”之特性一致,肺病初期,正气不足,风邪易犯,兼痰、瘀、毒上扰清窍,聚而为瘤。
后期正气损耗,阴阳皆伤,气机逆乱,或肝逆动风,或脾虚生风,而致病情愈重。《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诸病源候论》云:“积聚者,……,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脑居于巅顶,非风邪无以上达。
病毒劫夺营卫,与营卫胶结,肆意滋养生长,邪盛毒炽,内生风邪,脑髓失养,虚处生风,风邪挟病毒循经络血脉上达于脑,风邪病毒停聚,痰、瘀凝滞,是肺病脑转移发生的病理机制。
2.从“痰”论肺病脑转移
王文萍等首次提出“痰毒流注”病机假说,认为病肿瘤者正气虚损,内酿痰湿,聚结余毒,流注脏腑、经络,阻碍气血,而成转移瘤。杨金坤教授认为肿瘤发生的根本是痰浊内生,谋划着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导致肿瘤转移的新的因素。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说:“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津液化则营卫充盛,津液不化则酿生痰湿,“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易与病毒、瘀血胶结,循经络流窜,于虚处停聚、滋生。痰湿在肺病转移、种植、滋生过程中发挥着非常新的的作用。
3.从“脏”论肺病脑转移
徐佳宁等认为肝肺五行相关、功能相系,共同调节机体的气血,肝络与肺脑相连,在肺病脑转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肝内风动、肝风夹痰、肝瘀阻络、正虚邪恋为其基本病机概要。
上官文姬等以“肾为五脏之本”为切入点,认为“肾虚”贯穿于肺病发生及转移的全病程中,肺肾金水相生,二者生理相关、病理相因,肾虚则五脏虚,脏腑功能紊乱,病毒肆意流窜,肺肾二脏经络相连,“督脉属脑络肾”,病毒浸淫经络,侵袭脑部。
脑为清窍,有赖于脏腑清气滋养,脑转移瘤的发生尤与肺、肝、肾密切相关。肺肝调畅全身气机,气机舒畅则邪无所留着,二脏病则气滞邪聚。肾主藏精,肾精亏则卫阳虚弱,正不胜邪。
4.从“经络”论肺病脑转移
王文萍等研究发现,痰毒流注络脉是肿瘤从疾病状态到转移状态的变化的原因,络脉为肿瘤转移的病位。何伟认为内生风毒是中晚期肺病发生转移新的因素,络脉和三焦为其转移途径,冲逆脑络,而发生骨脑转移。
病毒的产生之初由外邪“留而不去”循经及络、由浅入深,停聚肓膜、脏腑日久而成,六经通脑,病毒循经络上注于脑,脑络虚损,病毒停聚滋长成瘤。
肺病脑转移的发生总因脏腑正气亏损,清灵失养,脑络空虚,风、痰、瘀、毒循经络上窜脑窍,痰瘀病毒凝滞与营卫气血互结滋生新的病肿。
三、肺病治疗前后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
肺病的治疗大部分以现代医学治疗为主,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后患者的生理、病理状态会发生很大变化,中医证型在治疗前存在巨大差异。
1.手术与中医证型研究
外科手术是可切除的NSCLC的新的治疗手段。手术是迅速清除病邪的一种手段,早期肺病微创手术可以达到驱邪而不伤正的效果,但中晚期肺病手术难免损伤正气,术后正邪发生新的变化,中医证型也会随之变化,而且手术往往伴有经脉、血络的损伤等。
2.化疗与中医证型研究
现阶段,绝大多数中晚期肺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以铂类为主的两药联合化疗。恰当的时机和剂量可以起到祛邪扶正的作用,但临床实践中根据指南所应用的剂量往往会出现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所以中医临床需要加用中药扶正以“减毒增效”。
铂类药物偏寒,尤以奥沙利铂为大寒,足叶乙甙、长春瑞滨等则属于辛热之剂,化疗药物性烈力猛,化疗后正邪变化显著,所以证型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3.放疗与中医证型研究
放射治疗是肺病综合治疗中的新的手段之一,尽管近年来调强放射治疗的推广大大减少了放疗副反应的发生,但仍不可忽视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等发生的可能性。中医根据其性质,将放疗归于“热邪火毒”的范畴,放疗损伤机体津液、耗伤人体阴气。
4.靶向治疗与中医证型研究
目前,分子靶向治疗在NSCLC 治疗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与突破,极大的改变了临床对肿瘤认知和治疗方式。但分子靶向药物的耐药仍然难以避免,其耐药机制尚不清晰。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启动,肺病精准治疗、以人为本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这与祖国医学中“辨证论治”、“因人制宜”的思想是相通的,在迎接分子靶向治疗时代到来的同时,积极探索靶向药物的中医学特征,延缓耐药或逆转耐药基因,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5.免疫治疗与中医证型研究
2013 年,《Science》将“免疫疗法”评为十大科学突破之首,使其再次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焦点,成为肺病继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后新的治疗手段。
免疫治疗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细胞,以取得抗肿瘤效应,这与中医中药培补患者正气以抗邪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内经》中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目前,关于肺病免疫治疗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较少,但中医药在减轻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方面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后续应进一步探寻免疫治疗相关的中医学特点,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病的优势,使更多患者从中受益。
病脑脑瘤肺病证型正气发布于:河南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